為什麼職業拳王不打奧運? 發現拳擊 : 貳號   / 圖片來源:world boxing news

為什麼職業拳王不打奧運?
發現拳擊 : 貳號 / 圖片來源:world boxing news

最近奧運如火如荼的進行,台灣取得了近年來最好的成績,拳擊自然也不在話下,但是為什麼奧運中沒有職業拳王的身影呢?如果是「拳王」登場,任何獎牌應該都能手到擒來吧?

要回答這個問題,第一點要來看的就是規則,職業拳擊的規則和業餘拳擊(包含奧運)的規則相去甚遠,幾乎快變成兩個項目了。

首先,職業拳擊無論男女都不戴頭盔,並用8-10oz拳套(取決體重),而業餘拳擊女性則必須戴頭盔,並用10-12oz拳套(取決體重),同時職業選手的拳套也與業餘比賽使用的板型略為不同,更輕更薄更具破壞力(據阿肯教練分享那個拳套真的薄到靠北),相對職業,業餘的教練為了保護選手在比賽過程中會更多的介入比賽,例如打擊位置、閃躲位置或同一回合連續三次擊倒結束比賽等規則。

另外業餘比賽基本上都以3回合為準,節奏相當快,每回合時間不變,職業則是以4-6-8-10-12回起跳,並且賽制上業餘比賽間隔短的如總統盃,可以在同1天內打兩場比賽,長如奧運的也只有2-3天,但職業賽制則是經紀公司幫選手找對手,密集一點一年打5-6場,以拳王等級的來說一年打4場都算勤勞的。

這兩種規則使得職業與業餘(奧運)的戰術完全不同,戰術的不同會影響訓練的方式,舉例來說,你機乎沒辦法在奧運上看到Canelo那種穩健的推土機打法,為什麼呢?因為奧運的節奏太快了。

在職業賽中,前兩個回合雙方都還在摸對手的習慣,更長的比賽時間與更具殺傷力的拳頭,使得雙方會摸索的更久,打得更加謹慎,反觀業餘選手,你很容易可以看到他們在場上一跳跳完三個回合,節奏快與難KO使得業餘舞台上力量變得沒有速度重要,這樣的原因導致了緩慢具有侵略性的壓迫變得毫無意義,遇到Canelo這種打法你能逃過3回合,但躲不過12回合。

撇除技術層面的問題,現實層面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那些耳熟能詳的拳王Pacman、井上、泰森、Loma回到奧運的舞台呢?

這個問題就跟藝人發現自己乳滑後為什麼要道歉一樣:因為錢

幾乎所有的選手,都是先有知名度才有錢,而他們也都是從業餘轉換成職業,許多人都是在奧運上打出了一點點成績,再轉戰職業時大放異采,不論是Loma、Rigo、Wilder或是Usyk等等,為什麼要這樣做,因為可以先藉由奧運累積聲望,之後轉戰職業才能吸引更多關注,跟Youtuber一樣,在職業中關注=錢,這也是為什麼當初Mayweather vs Pacman的比賽能橫掃3億美金(包括440萬PPV轉播、7300萬門票分紅、1300萬贊助等等。)

即便是奧運金牌,出名後的代言費也是遠超獎金本身,比起職業,奧運沒有PPV分紅,更沒辦法跟對方陣營談出場費,因為拳擊是地球上最具市場的運動之一,一場有名、有看點的職業賽,光打完1個小時就夠雙方賺幾百幾千萬美金了。

如果你是有能力這樣賺錢的拳王,你會想冒著因為規則沒辦法挑選對手,改變自己的團隊方向、改變訓練,去打可能會輸的比賽嗎?

講白一點,參加奧運這種業餘的你可以說他是選手,因為他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,你能決定的只有要不要參加,職業則更像是一個「商品」,雖然雙方也都是比完才知道勝負,但除了結果,其他所有東西都是規劃好的,從對手、拳套品牌、比賽擂台尺寸、出場費等,它更像是設計好的節目給觀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