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鏡頭看鳥事∕夏候鳥小燕鷗愛宜蘭 春來秋去育雛忙

用鏡頭看鳥事∕夏候鳥小燕鷗愛宜蘭 春來秋去育雛忙

每年這個時候,是觀察小燕鷗自然生態的最佳時機,因為春末夏初小燕鷗從南方飛來,在夏季結束之前,完成繁殖和育雛任務,帶著新生代又往南方飛去。


▲親鳥不離不棄地孵蛋護蛋,等著新生命的到來。(圖∕周俊雄攝)

小燕鷗(Little Tern)身長只有28公分,因為體型在燕鷗屬中最小而得名,屬於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,牠是一種念家、念舊的夏候鳥,每年5到7月,牠們大多會回到出生地繁殖下一代。主要出現在彰化、桃園、宜蘭,以及澎湖離島的海岸礫石和沙灘區,都可以看見小燕鷗孵蛋、育雛的生態之美。


▲小燕鷗親鳥育雛畫面超溫馨。(圖∕周俊雄攝)

在宜蘭縣的小燕鷗,從4月中旬就出現在魚塭和海岸線,牠們最愛捕食丁香魚,因此又有「丁香鳥」的外號,如果公鳥相中母鳥,就會咬著丁香魚奉獻給母鳥,一旦郎有情、妹有意,母鳥接受丁香魚並展開交配,接著在蘭陽溪口、新城溪口和南澳溪口附近高灘地生下一到三顆蛋,孵蛋的任務雖是公、母鳥輪流,但多數是母鳥當班,公鳥會捕魚回來給母鳥慰勞和充飢。


▲小燕鷗展翅飛翔的美姿。(圖∕周俊雄攝)

由於夏天海岸氣溫超高,沙礫滾燙,親鳥深怕鳥蛋被曬傷熟透,幾乎不離不棄,頂多快速飛離,跑去水面沖水,沾濕羽毛再回來「冷蛋」。經過21天的孵蛋,毛茸茸的小小燕鷗陸續破殼,親鳥開始輪番捕魚餵食幼鳥,早熟型的幼鳥很快就可以到處跑,這時仍然要防止幼鳥曬傷,如果風沙太大,立刻將幼鳥抱入懷中加以保護。育雛期間大約20至24天,此時幼鳥開始有了飛行能力。


▲攝影愛好者和鳥友冒著酷熱守護小燕鷗,但一旁仍有野狗覬覦。(圖∕周俊雄)

今年5月22日,一隻足部繫掛編號95白藍色足旗(台灣的代表色足旗)的母鳥,與自己的伴侶回到新城溪口海岸,行禮如儀完成交配,隨後在高灘地認真孵蛋。宜蘭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介鵬說,牠是2014年,宜蘭鳥會繫放追蹤調查對象之一,當時牠3歲,至今8年,仍然回到老地方育雛。先前宜蘭鳥會繁放的小燕鷗,曾經在澳洲被觀鳥人紀錄到,證實小燕鷗在澳洲昆士蘭度冬,兩地直線距離五千多公里。


▲宜蘭縣政府劃設繁殖區,保護小燕鷗。(圖∕周俊雄攝)

宜蘭縣政府在新城溪口繁殖區架設足球場大小的圍籬來保護小燕鷗,不過,仍有鷗巢築在保護區外,可能無法防止野狗入侵,值得強化守護設施。另外,海灘沙地鬆軟,常有汽車受困沙坑,甚至連拖救的吊車也自身難保,又找來另一輛拖吊車救援,因此提醒汽車駕駛人千萬要特別小心。(本文作者∕資深媒體工作者暨宜蘭左岸藝廊藝術總監:周俊雄博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