討海超過半世紀 蔡源龍的討海筆記 透著漁民的堅毅人生

討海超過半世紀 蔡源龍的討海筆記 透著漁民的堅毅人生

記者陳木隆∕宜蘭報導

從15歲那年開始捕魚,而船長、船東到今日的蘇澳區漁會理事長,蔡源龍將他在南方澳以海為生的艱辛歷程,寫成《以海水為墨水書寫--蔡源龍的討海筆記》一書,29日公開發表。全書圖文並陳,淺顯易懂,字字句句透著討海人堅毅奮鬥的精神,引人閱訪在淳樸漁村發生的精彩故事,也紀錄了許多珍貴的文化史料。

這本由「宜蘭縣南方澳文化產業發展協會」出版的新書發表會,在南方澳遊客中心舉行,包括農業部政務次長陳添壽、宜蘭縣長林姿妙、蘇澳鎮長李明哲,以及漁業等多位各界人士均到場祝賀,肯定蔡源龍大半輩子為漁業的打拚與貢獻。


▲蔡源龍的新書發表會,多位中央及地方人士到場祝賀及肯定。(圖∕宜蘭縣政府提供)

全書共有十四章,從〈我的漁業歷程〉寫起,到〈有情有義的三剛鐵工廠〉停筆,含前農業部長陳吉仲、宜蘭縣長林姿妙、漁業署長張致盛等人撰寫的序共482頁。

1953年蔡源龍還在孩提之年就跟著父母來到南方澳漁村,稍長之時從高級水產職校以全勤第一名畢業,15歲起就跟隨父親出海捕魚,命中似乎註定要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!

蔡源龍回憶:年少登船之初,從「煮飯仔」做起,不斷累積海上經驗與作業實力,一直到成為經驗豐富的船長;再從經營被人笑稱是「一葉扁舟」僅有22馬力的無駕台小船,到擁有1200馬力的塑鋼漁船,乃至於今日的蘇澳區漁會理事長,在漁業界居於執牛耳之地位,一路走來實屬不易。


▲南方澳美景攝影展同步登場。(圖∕陳木隆攝)

在那段漫長的討海歲月裡,儘管幾度身處巨浪滔天的茫茫大海,這位漁民子弟始終甘之如飴,靠著過人的毅力,强忍激烈搖晃、顛簸起伏之苦,用心海耕,遨遊漁場,屢創佳績,並於1982年及1996年榮獲「台灣省模範漁民」與「全國傑出漁民」的殊榮。

南方澳漁港建港一百年來,一直是台灣三大漁港之一,隨著科技的發展,漁撈設備的不斷升級,以及漁船結構的改變,從木作、鐵製演變到FRP塑鋼的時代,船隻日益增大,航速變快,跑得更遠,漁業發展更趨多元;然而,這樣的漁業變革也迫使許多傳統漁法為之式微,如筏釣漁法的「釣艚仔」和曾經讓南方澳創下「世界人口密度第一」的巾著網漁法,如今多已消失或僅存象徵性的寥寥幾組。


▲料理達人陳俊傑展現一流刀工,將現流魚類切出一盤盤的生魚片。(圖∕陳木隆攝)

和許多漁民一樣,蔡源龍也度過那段最輝煌的漁業黃金時期,見證漁村的興衰起伏,如今他以親身經歷撰寫《以海水為墨水書寫--蔡源龍的討海筆記》,包括跟隨「釣艚仔」漁船「拚無人島」、參與拖網、投資遠洋延繩釣漁業等,都能憑著身歷其境的記憶真實描繪:海上巨浪襲擊、竹筏在暗夜流失、擱淺貨輪、在鳥嶼撿拾海鳥蛋、投資的船隻在遠洋遇難失聯等歷險事件與離奇趣事,寫來生動而精彩。

書中還特別採訪了五位在不同漁法領域的傑出船長,也記錄了「第一位擔任蘇澳鎮長」、前宜蘭縣議員和副議長的漁村子弟林棋山,以及當地最知名的文史工作者廖大慶與他創設「三剛鐵工廠」文物館的感人始末。字裡行間讓讀者看到更多個人的故事外,更能一窺整個南方澳發展蛻變的大時代背景與豐富的漁村史頁。

新書發表會特別請來料理達人陳俊傑,當場展現一流的刀工,將飛烏虎、馬加、鮪魚等現流魚類,切出一盤盤的生魚片,供與會人士品嚐!二樓更有南方澳美景攝影展,將展至2024年2月18日,歡迎民眾到場觀展,透過一幀幀的作品,觀賞不同角度的漁村風情。